当前位置 首页 剧情片 《白丝带2》

白丝带2

类型:剧情片德国 / 奥地利 / 法国 / 意大利2009

主演:乌尔里希·图库尔,布尔格哈特·克劳斯纳,苏珊娜·洛塔尔,莱纳德·朴罗夏夫,玛丽..

导演:迈克尔·哈内克

安琪云2

安琪云1

剧情介绍

故事的讲述者——一位乡村教师回忆起一战前夕,德国北部某村庄里的一系列离奇往事。医生骑马回家的时候被绳索绊倒受伤,人们马上展开调查的同时,牧师对两名晚归的孩子施以体罚,并为孩子们系上了象征纯洁的白丝带。第二天,一名佃农的妻子因事故身亡,乡村教师在河边发觉男孩马丁在高处行走,马丁声称想知道上帝是否要惩罚他。教师与男爵家的保姆伊娃相识,彼此留下了良好印象。不久男爵主持了丰收典礼,身亡农妇的儿子认为男爵对母亲的死有责任遂破坏了男爵的菜园泄愤。所有这些恶性事件可能的开始制作俑的人首先做某件坏事的人迟迟没有调查出来,纵火和针对儿童的毒打仍然发生。第二年费迪南大公遇刺之后,教师好像发觉了一些线索,但却被牧师强硬的制止。本片获2009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影评人费比西奖。文/五朵云 (平媒旧稿)娓娓道来的旁白,如时光机器带你穿梭于那个稀奇古怪的小村庄,老百姓各司其职、安居乐业,小日子过得平淡无奇,不高的石头平房影影绰绰,鸡鸣狗吠相闻,小河水涓涓细流,乡村田野风光迤逦,真是一片和谐社会的大好图景。时光似乎静谧地停留着,然而又来个180度大转弯,接下来的故事定会让你大跌眼镜,一起又一起充满离奇色彩的残害案件拉开了帷幕。就是这样一部黑白电影,毫无配乐,主人公甚至到片尾也不把故事背后的谜底揭开,却在2009年第62届戛纳电影节上大放异彩,斩获最佳影片即金棕榈奖。我们都知道奥斯卡电影奖都是好莱坞的商业决战,而戛纳电影节的影片却少了追名逐利的火药味儿,后者更注重电影本身的观赏性、艺术性以及在文化层面上的内涵。如此观之,由德国导演迈克尔•哈内克(Michael Haneke)执导的《白丝带》(德文名《Das weiße Band》,英文名《The White Ribbon》)其获奖也算实至名归,在年底第22届欧洲电影奖上更是横扫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三项实力大奖,再次证明了该片是部惊世骇俗之作。当然入围2010年第82届奥斯卡的最佳外语片提名也不在话下。回到这部影片,一群野蛮的孩童,无声无息地残害了无数的村民,可他们看起来是那样的平和、镇定,这个题材足以把所有观众雷到,可《白丝带》并没有让你吓得屁股尿流,只会让你心有余悸。这就像是一个老者坐在你面前讲故事,将百年前的生活还原到你的跟前,没看过关于影片资料的观众甚至会以为这是一部上个世纪二战前的老片子。那些扣人心弦的侦探片、恐怖片或悬疑片,能够以跌宕起伏的配乐点燃观众们的焦虑心理,《白丝带》并不以形式的讨巧来吸人眼球,而是让观众在平缓的生活絮叨中作壁上观,真正的恐怖不是导演和配乐师所引导的,更应该源自观众自身的思考与身份参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的确是没有任何配乐的,再急迫的事情发生了也不会有乐师跑来你跟前伴奏给你火上浇油,或者让你放宽了心、感慨涕零;电影或电视剧却以更为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以故事为载体,以舞台、音乐为辅助,拉动观众的每一根心弦,力道够不够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可是,白胡子老头的哈内克一向不按常规出牌,在这部电影中也不再玩其他导演玩剩下的,他试图挑战常规电影的传统模式,把背景配乐剔除掉,却也能让你陷入故事当中无法自拔。早在2005年的《微型摄像机》与2001年的《钢琴教师》,我们已经领略了他的独到主题与怪诞技法,但都没有这一部《白丝带》做得极端和彻底。如果说《白丝带》完全没有音乐的到场,这是不准确的。影片开头,村里的医生骑马回家,被院子前的一个细丝绊倒摔伤,他家的管家也就是村里的接生婆瓦格纳太太(后来影片展示了她是医生的情妇)去学校接智障儿子放学时,智障儿就哼唱了一段蹩脚的圣诗。而接下来在具有乡土权威的伯爵家里,高雅钢琴声也奏了起来,却是伯爵夫人一遍又一遍的跑调走音,她还问自己的孩子即小男爵“如果喜欢听的话就过来帮忙翻乐谱”。显然,小孩是讨厌的这音乐,口头上说是“想”行为上却是无可奈何,这只能让夫人再次把巴赫的《第九大调》给糟蹋了。家教甚严的牧师,因为两个孩子晚回家就要责罚,并给孩子在臂膀上系上象征圣洁的白丝带,时刻提醒他们的“素质修养”,把房门一关,打手板心也只让观众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看完这部电影你就猜得到这两个小孩即是这些暴力事件的“带头大哥”。接下来的离奇事件越来越多。务工时摔死的农妇,家里的苍蝇虽然满庭芳,你却看不到它们的小身影,如同这些事件的幕后,只有嗡嗡的声音响个不停,这样的氛围让人不寒而栗。摒弃花里胡哨的渲染,导演就单纯地有事儿说事儿,不仅带你回到了上个世纪的老电影时代,更让你融入真真切切地融入故事。另外,本片也让大量的大自然声音加入背景,村野的鸟语花香,乡舍的鸡鸣狗叫,它们也是无形无色。伯爵家的丰收庆祝会上,提琴的声音欢乐无比,却也被菜园破坏事件打断。闷骚的乡村教师也有弹奏钢琴,曲子倒也成章。只可惜他和小保姆的羞涩爱情也被乱七八糟的残害事件搅得晕头转向,乡村教师试图查明真相,到最后也有了些眉目。导演试图要向我们传递:音乐并不美好。影片首尾的旁白就是出自这个乡村教师之口,多年以后他追忆那段一战前夕发生在德国小村庄的故事,可他还是没搞清楚谜底究竟是什么。旁白充满了疑惑,语气像是在思索。而故事结尾,一战爆发了,村民在教堂里集聚一堂,村里的小孩组成唱诗班高唱圣诗,很吊诡的是这竟是整部电影中最为动听和最为完整的乐章,乡村教师在旁白里还交代自己在战争中失聪。不能不说导演对配乐的安排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片头、片尾的静默,仅让字幕在黑屏中滑动,也是于无声处听惊雷。这是对德国纳粹的反讽,在大人们通奸、欺骗、背叛、死板的同时,这群小孩长大以后恰好就赶上了那个“最好同时也是最坏的时代”,他们中的某些人或许成长为日后纳粹的领头羊和中坚份子。导演用静悄悄的叙述方式,试图要将某些历史根源剖析一番,一个偏僻的小村庄所蕴含的竟是一个疯狂时代的精神因子。反观导演的古典手法,其实像《白丝带》这类简化电影元素的片子,现代导演中也有一些人曾放手干过,比如美国大导拉斯•冯•特里尔(Lars Von Trier)拍的《狗镇》》(Dogville)就是以简化电影场景和道具,把电影搞得像个舞台剧,却深刻揭露了人性之善与恶、罪与罚。另外,中国第六代导演贾樟柯的《三峡好人》,片中的背景音乐也多是原生态电影,毫无人工雕琢,农家小孩细唱“亲爱的你慢慢飞,飞过丛林去看小溪水,亲爱的来跳个舞……”,男女主人公在广场上跳起笨拙的交谊舞更有广播里的音乐为其伴奏。另外,罗马尼亚电影《四月三周两天》也是无器乐伴奏的佳作。今天的导演真应该好好反省一下,拍出好电影不一定需要华丽的配乐和天花乱坠的特效。特效的大片只能给观众带来一时的快感,真正能够留下深刻的印象的好片子还是需要内在的精神震撼,诚如这部《白丝带》一年来给笔者带来的许多感触。所有这些电影原声在形式的简化,对人工配乐的削减,正是让社会生活的原生态“音乐”彰显出来,优秀的华章往往也是最简单、最纯朴、去掉浮华的万籁之声。我们真该去聆听一番大自然的虫鸣蛙叫、城市的噪音、小孩的嬉笑、农民工干活时的喘息、花开的声音……这个世界的声音丰富多彩,只需你有耳亦有心。

Copyright © 2024-2025 安琪影院 www.539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