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纪录片 《蝗虫过境》

蝗虫过境

类型:纪录片美国2004

主演:内详

导演:内详

剧情介绍

--> 剧情介绍:饱受战争、饥饿和疾病困扰的非洲大陆,又陷入了大麻烦。目前,一场长达15年的蝗灾已经席卷非洲西部和中部,并正在向东部蔓延。 “蝗虫大军”所到之处,当地民众生命受到严重威胁。

新冠病毒疫情未散,浩浩荡荡从东非远渡重洋的而来的4000亿蝗虫,又成了新的重大隐患。

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发展,即使做不到完全掌控,但事实上已经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部分自然灾害的影响。

尤其在生物范畴内的灾害,包括鼠患等在内,几乎再没有可以威胁到我们的存在。

只不过在这份名单中,蝗虫仍然需要排除在外——蝗灾依然是人类进入近代文明以来面临的最大灾难。

2004年,美国国家地理制作了一期名为《蝗虫过境》的纪录片,详细描述并介绍了蝗灾将会为人类带来的巨大影响。

影片一开头,旁白就直接点题,将蝗灾列为比艾滋、瘟疫甚至战争更可怕的敌人。

这类灾害甚至将会带来比上述几种灾难更大的损失,以及更多的死亡。

以美国人的视角来看,蝗灾是堪比圣经神话中的灾难,它的规模看起来比龙卷风还要巨大,比沙尘暴还有猛烈,造成的损失也会比地震还要惨重。

因为蝗虫所造成的影响是持续性的,它们带来的粮食短缺,对比欠发达地区将会持续数周。

同时因为蝗虫具有长途迁徙的能力,以及超强的繁殖能力,它们所影响的范围,也是普通自然灾害所不具备的。

纪录片中提到,仅仅是百亿数量的蝗灾为计,它们每天将会吃掉8万吨粮食,相当于2亿人口一天的口粮。

换算过来的话,每五只蝗虫的食量约等于一个成年人,这个数字说出来是不是令人觉得震惊?

想要靠吃蝗虫来弥补粮食短缺的问题,按一个成年人每天需要摄入800g食物计算,至少一天要吃掉20只以上的新鲜蝗虫才能实现对等,油炸的话至少翻倍。

要知道这次自东非也门而来的蝗虫群,总数有近4000亿之多,凭我的数学水平已经无法换算要怎么吃才能吃完了。

刚刚孵化出的蝗虫,每天可以吃掉自己体重三倍的食物。

且蝗虫的进食速度极快,它们的嘴由两片颚构成,负责撕碎食物,之后通过口腔内类似手指一样的节肢将食物送入口中。

在这个过程中,它们甚至不需要咀嚼,因为它们的胃部具有片状组织可以帮助消化,所以说从身体结构看,蝗虫就是一部无休无止的进食机器

而且因为群体数量庞大,即使在路过食物不充沛的地区,蝗虫也可以通过同类相食来维持生存。

作为可以进行变形的昆虫,根据蝗虫成熟阶段的不同,其破坏力有着天差地别的差距,扑杀难度也呈几何级递增。

刚出生的蝗虫,呈现灰白色,也可以之为灰蝗,此时的蝗虫还不会飞行,因此移动能力有限,身体也较为脆弱,是扑杀蝗灾的最佳阶段。

因为此时蝗虫只能进行爬行,所以不具备飞跃障碍物的能力,通过人为干预其行动路线,可以达到驱赶剧集蝗虫,并统一扑杀的目的。

第二阶段的蝗虫,体征由白转为黑色,之后食欲开始剧增,并展开对环境的毁灭性破坏。

继续生长后,蝗虫从成长期进入青春期,外壳蜕变为黄褐色,身体开始变长,对食物的需求继续增长;同时蝗虫出现最巨大的变化,生长出翅膀,为到达更远的目的地做好准备。

在很短的时间后,蝗虫会再次改变颜色为粉色,进入成熟期;此时蝗虫的翅膀此时已经完全发育,人类无法再限制蝗虫的迁移,跨区域蝗灾正式形成。

而到了生命的最后几周,蝗虫的外壳开始呈现亮黄色,此时它们开始交配产卵,留下数量更加庞大的第二波蝗群,持续对环境产生威胁。

在蝗虫所有阶段的变形中,其实最可怕的还不是它们振翅而飞的瞬间,而是蝗虫由无害的蚱蜢转变为虫群的过程。

经过科学家研究发现,普通的蚱蜢呈现翠绿色,生性害羞不具备攻击性,也不会有群居行为。

而如果对它们的后腿进行触觉层面的刺激,它们就会将体内的苯丙氨酸转化为苯乙醛肟,而这种化学物质会快速水解为苯乙腈,并进一步改变自己体内的化学结构,使自身转变为黄色,并开启上述的变形过程。

而从蚱蜢变身为蝗虫的过程,只需要区区几个小时就可以完成。

变形后的蝗虫,会首先开始产生群居行为,食量大增的同时并且变得具有攻击性,甚至其体积和活动能力都会得到巨大提升,就如同漫画中的强化变身一般。

画个重点,在产生群居行为的变形后,蝗虫体内是存在有毒分泌物的——不可食用!!!

蝗虫的生命周期最长为六个月左右,其中在它们进入到成熟期之前,都可以实现有效的灭杀和控制。

然而因为此次蝗灾初期的抵御不够及时,所以这场灾害将长期对沿途受灾的区域产生影响。

因为在延续后代这方面,一只雌性蝗虫可以产下80枚卵

为了起到对卵的保护,它们会分泌泡沫状的分泌物将卵覆盖,保证八周后下一代蝗群的安全孵化。

最终,有四分之一的虫卵可以顺利孵化,即便人类进行强有力的扑杀,其中仅有两成可以顺利孵化,第二波蝗虫群的规模也将会是之前的一倍。

而实际上的数字,远比这个可怕的多,第二波蝗群的数量经常会达到前一代的十倍之多。

同时,蝗虫变形后的化学物质,会通过产卵时的分泌物保留,直接遗传给下一代。

也就是说,新生的蝗虫将直接以群居模式诞生,并进一步扩大灾害的规模及范围。

所以,即便有无数种抑制蝗虫数量的生物种群,其对蝗群整体而言可以造成的影响也是微乎其微的。

请不要说什么“灭蝗出鸡”的口号,在真正的蝗灾面前,没有任何地球原生的生物种群可以限制它们带来的灾患。

而实际上,在人类的历史上,真正证实实现对蝗虫灭种成绩的是美国。

十九世纪的七八十年代,美国曾爆发其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蝗灾(当然,美国的历史也仅有几百年),当时的落基山脉的蝗虫群席卷了整个北美洲,造成了折算到如今1100多亿美元的损失。

但是在不久之后,美国的蝗虫突然神秘消失,并在随后一百多年销声匿迹。

根据相关生物学家研究,主要是因为美国西部开发带来的淘金热,人口的大量聚集,引起了当地农业的发展。

原本作为落基山脉蝗虫栖息地的河谷地区被开垦为农田,失去繁衍源地的蝗虫群,也在土地开发中失去了最后一波虫卵,于是就此退出历史的舞台。

然而可悲的是,这次抵御蝗虫的所谓胜利,完全是一场错打错着的意外。

所以,想要杜绝蝗灾的出现,只能从蝗虫孵化之前就开始扑杀,等到起形成规模后,人类目前不具备任何抑制手段。

而实际上随着农业的发展,我国原生蝗虫群的出现几率也早已被大幅降低,其扩散范围也能得到有效抑制。

但是在近万公里的非洲草原上,处于绝对落后地位的非洲土著人并不具备初期扑杀的意识和能力。

所以对于这场远道而来的“无妄之灾”,亚欧各国也只能被动应战,尽可能减少蝗灾造成的损失。

目前,我国对非洲地区的大力援助,实际上也是在兑现大国应有的国际责任。

如果能拉动非洲地区的整体进步,那么至少蝗灾出现的概率将大幅降低。

从目前的数据看来,今年蝗群源自2018的沙漠蝗群,经过几代的繁殖其规模至少在60公里宽40公里长,即2400平方公里

而作为地球上比较大的都市,东京的占地面积为2155平方公里,也就是说蝗群的范围可以完全覆盖整个东京市,比我们看过的多数科幻电影都还要夸张。

所谓完全灭除蝗灾隐患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即便近期我们听到巴铁和印度方面传来治蝗捷报,也只是对单批次蝗群实现了控制。

想要完全度过这次蝗群的影响,需要面对的将会是旷日持久的争斗

积极准备应对才是正途,任何侥幸心理都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即便蝗虫无法进入我国,其造成的全球粮食短缺也会对物价造成极大影响。

因为蝗虫过境造成的不仅仅是粮食的短缺,它们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会导致整个地区的农牧业都遭受到毁灭性打击。

即使国家有充沛的储备粮食,也需要在蝗灾完全结束后,度过一个完整的农业收成周期,并做好长期畜牧业行情低迷的准备。

Copyright © 2024-2025 安琪影院 www.539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