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微电影 《我想有个家》

我想有个家

类型:微电影大陆2013

主演:党会,蒋一铭,刘玥心

导演:陈友康

剧情介绍

生活在福利机构天使之家的孤残儿童党会的收养故事。 记得以前看《暖春》,那时候这电影很热,很多人被感动得稀里哗啦。一同学看了之后跟我说,这电影拍得真好,我都看哭了。至于我看的时候哭了没,我已经没印象了。但是,我说,这电影好吗?!她说,不好吗?那怎么这么多人都被感动了。我当时不知道怎么回答。
 我看完就一感觉,惨。真是惨绝人寰,灭绝人性。任何一个三观正确的人都会可怜那个小花,痛恨蛇蝎心肠的坏婶婶。单从电影本身来说,角色定位没错,好人饱受虐待,坏人耀武扬威。演员演技也没话说。台词,取景,镜头调控,剪辑都也没问题。可是究竟是哪里不对呢?原来导演一开始就不对,电影整个都不对。
 人人都知道电影是假的。甚至连记录片也是,角色们只不过是在导演的视角下的真实演出,你所看到的只是导演想让你看的。导演剪辑完影片之后抛掉的胶片,以及镜头之外的东西,并不与你看到的大屏幕完全一致,甚至有可能会相反。所以你要知道,电影和生活永远是两码事。
 但是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对着大屏幕大笑,流泪,担忧,紧张,惊恐,肾上腺素不停的分泌?因为电影一直在企图真实。
 就好像一个设计者对着一盆假的塑料花,在材料、造型、颜色、色泽上下足功夫,然后以恰到好处的华丽语言描绘它如何新鲜如何美艳。看者也许会感叹,但感叹的是,哟,真不错,做的跟真的似的。
 而一个聪明的设计者会怎么做呢。关于水仙的描述性语言统统不要,他只需要编一个不管是真的还是假的故事,但一定要巧妙,一定要独具匠心,再配合上带有一丝凋零感的花,你觉得看者还会再追究花的真假吗。
 重要的不是花的真假,而是你以什么样的构思和角度对待它,以突出它的意义所在。一部真正好的电影,是在若有若无中让观众思考,甚至是反思,审视。反思的是自我,审视的是现状,是社会。看是一个享受的过程,是电影本身要呈现给观众的,而导演真正的任务是要在电影结束之后让观众明白什么,感悟什么。这才是一部好电影的精髓所在。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好的电影的构思也即是如此。以无形变幻出有形,以小见大,这才能看出导演的功力。而我在看《暖春》就觉得好像在看《知音》杂志的影像版。。不是电影拍的烂,但真的不是好的电影。
 我一直很排斥主旋律的东西,觉得太过于脸谱化。这大概也是我不喜欢《暖春》的主要原因。但这并不影响我在某些时刻听到国歌奏起依然热泪盈眶,我从来都深爱这个国家。可是你不觉得,一个反问句远远要比一个陈述句要来得震撼吗?一个带有黑色幽默的讽刺远远比一句赞美更发人深省吗?
 就拿姜文的《鬼子来了》来说,你说它是抗战题材影片吗?不是。姜文没拍红军多么英勇神武不畏艰险把鬼子打跑了。在电影里,姜文把中国农民的小农意识和奴性刻画得入木三分,甚至令人胆战心惊。这种奴性可以说是中国农民身上与生俱来的,流传了几千年,只不过对象换成了日本鬼子。奴性的根源在于生存。他们不懂什么叫保家卫国,民族尊严,他们只想生存下去,于是把两个鬼子俘虏当命根子一样供着。我们不能说这是一种愚昧,这是本质上的善良。善良逐渐被逼退到底线,带来了灭顶之灾。但是底线一旦被打破,善良也会变成不可预知的反抗力量。这就是影片最后姜文的疯狂报复。
 其中还有很多细节,看似笑料,其实都包含了导演的隐喻。比如鬼子俘虏的武士道精神。比如出口都是文言文的村长。比如躺在床上都不能动却一直叫着要直接杀进去的姜文准岳父,却是电影里唯一知道要反抗的人。比如鬼子每天给村民孩子糖吃等等。看过让人不得不去思考。可惜,这样一部好电影却被和谐掉了。
 我始终认为,看这样一部电影得到的东西要比组织学生看一场《地道战》要多的多。
 类似的影片我觉得还有马俪文的《我叫刘跃进》,以一部电影就折射出了整个社会。他们出彩的关键就在于,他们故事说的好。
 也许有人就会觉得好的电影就得拍得有深度,得让人看得云里雾里的就叫好电影。
 当然不是。有深度是指思想深刻,电影的终极目的就是要让更多的人明白。看不懂的还叫什么好电影,所有人都看不懂的电影就有些失败了,为了看不懂而看不懂的电影那更是装B电影。
 究竟一部电影是不是好电影,那得问观众从电影院里走出来后到底带走了多少东西。

Copyright © 2024-2025 安琪影院 www.539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