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欧美剧 《文明的轨迹》

文明的轨迹

类型:欧美剧香港2020

主演:内详

导演:内详

剧情介绍

“文明之路”将地理、历史、文化和社会学发现与冒险家走过的路径以及人民、探险家、征服者和贸易商随时间绘制的地图相结合,以追踪人类在地质、原材料或绿色方面的进步。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博格漫电影趴(ID:bogemandyp)

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生命的意义在于什么?

人类的创造是为了什么?

面对这类问题,人有时会陷于一种近乎无限死循环的过程中,难以自渡。

最近就囿于这样的遐思而导致重度失眠,就在这时,BBC最新的一部纪录片拯救了我,解开了这些疑惑。

今天,口香糖就为大家分享这部BBC时隔半个世纪再度推出的系列纪录片——《文明2》。

延续经典,三大艺术学者联袂讲说

1969年,BBC播出了一部13集艺术纪录片《Civilisation》(译名《文明的轨迹》),以西方视觉艺术为主要讨论内容,旨在探讨自罗马帝国沦亡至工业革命及其后的西欧文明发展历程。该系列片由著名艺术史学家肯尼斯·克拉克(Kenneth Clarks)编剧并主持,被公认为英国广播公司以往作品中最宏大的一部。

半个世纪后的今天,BBC推出一部更具雄心的鸿篇巨制——9集系列纪录片《Civilisations》(译名《文明的轨迹2》)。作为姊妹篇,高清画质的《Civilisations》除了在原作《Civilisation》之后加了复数 s 以外,在内容的选择上也贯彻了多元主义的原则。前作把西方视觉艺术作为主要讨论内容,拍摄地也集中在西欧。而续作在制作内容上视野更为广阔。这次制作方走访了六大洲的31个国家,请出了从古至今来自东西方的500多件文物及艺术品,希望以艺术之名,探索“人类创造的起源”、“观看艺术的方式”以及“全球文明的进程”三大问题。

2014年,现任BBC台长托尼·霍尔提议拍摄《文明的轨迹2》。他认为BBC作为全球最大的广播公司,理应在当代肩负起传播艺术的使命。他曾说在自己十八岁那年,是《文明的轨迹》点燃了他对于文化的最初兴趣。《卫报》评论员乔纳森·琼斯则指出:“《文明》的翻拍不仅仅是向多年前那个穿着花呢外套、在电视上娓娓道来的艺术评论家致敬,它还意味着英国电视夺回失落的荣耀,并回归 BBC 的最高理想。”

的确,此次重拍的讲述方式饱含温情引人入胜,近乎戏剧级的解说厚重而深沉,让我们跟随BBC的镜头,透过艺术之眼,再次陷入对人类文明的终极思索之中。

为《文明的轨迹2》担任主讲的是三位致力于普及艺术的公共学者——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史教授西蒙·沙马(Simon Schama)、剑桥大学的古典学教授玛丽·比尔德(Mary Beard)和尼日利亚裔英国历史学家大卫·奥路索加(David Olusoga),他们带着各自的学术专长来到镜头前,以不同的视角和观点讲述文明的轨迹。

在每一集中,每位主讲人都会带来有关艺术的生动故事与亲身感受。早在孩童时期就在大英博物馆见到过贝宁铜雕的大卫·奥路索加,这次会亲自前往尼日利亚一睹铜雕的制作技巧;玛丽·比尔德等待了半生,想爬到埃及卢克索门农雕像的顶端近距离俯视,此番她在拍摄中也遂愿了;在日本,面对近乎完美之作,西蒙·沙马为激动到发颤的双手向观众致歉……

世界文明的横断面,当中国遇见世界

霍金生前接受采访时曾被问到,人世间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

霍金说,大概是一种遥远的相似性。

霍金这里所说的“遥远的相似性”指的应该是宇宙维度的形似性,而当这部纪录片中的讲述者从一个国度的艺术品跳转到另一个遥远国度的艺术创造时,这期间关联其二者的,或许也是某种冥冥之中的相似性。

在第一集综述的节目中,主持人从人类起源说起,介绍了包括叙利亚帕尔米拉古城遗址、墨西哥卡斯蒂略金字塔、约旦佩特拉古城等世界各地的文明遗迹。其中,三星堆遗址在第37分钟出现,时长2分多钟。

三星堆遗址是公元前28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距今4800年--2600年)长江上游文明中心,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也是世界文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神秘的青铜面具、青铜人像等文物,未来将与古埃及、玛雅文明等一起,共同揭示世界文明的进程以及灿烂多元。

而在第二集中,玛丽·比尔德走进秦始皇陵兵马俑,用一种近在咫尺的角度去观察去感受去讲述,这样近距离的视觉呈现与解读,大概是伊文斯在拍摄纪录片《风的故事》时所同样希望的视角。

玛丽·比尔德的讲述颇为大胆,她不拘于既有的理论与学说,勇于提出新的观点,这样的方式虽然有些个人式的理解,但也不失为一种追求多元思辩的学者风范。

而在第三集《画卷天堂》的开篇,更是运用了长达13分钟的时间,对一幅幅画作展开细致入微的观察与解读,浓墨重彩的描绘出中国古代山水画卷的瑰丽与多彩。

从李成到王蒙,风格迥异的画家作品承载着的是不同历史时期的家国命运。而BBC的这次描摹,也将古人含蓄多解的画卷故事,带向世界。

超越时间,人类用文明记录生命轨迹

好的作品,每一帧都值得截图品咂,《Civilisations》就是这样的佳品。不论是精心设计的画面构图,还是富含哲思的台词解说,亦或是跟声画熨帖成一体的背景音乐,观者透过这样的影像艺术仿佛走入了一个解答生命奥秘的洞穴,作品在讲述过往艺术经典的同时自身也成为新的经典。

“人”不同于其他动物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在人类历史中的诞生又一直是一个充满谜团的课题,有着各样的学说与阐述。而无论最初的诞生因素或者契机是什么,“创造温饱需求之外的精神文明”,让我们成为创造艺术的生物。

创造与设计几乎存在于人类的天性之中,从古而今,这种充满玄思的天性成为支撑人类文明足迹得以留存的根本。 害怕被遗忘,渴望被铭记,是人类自始就有的诉求。我们观仰数万年前先人的遗作,惊异于这种个体追求的相似性。

我们之所以如此不遗余力的留下种种痕迹,就在于时间的无限与有限,在无限广阔的“时间”概念里,“生命”显得有些微小与脆弱。而文明的诞生,艺术的创造,让人类的生命,得以用另一种形式,超越时间的束缚,获得一种伊卡洛斯逃离迷楼般的无限延展与升华。

让时间停止,变得不再需要与魔鬼交换灵魂。

艺术的记录性,超越了时间。

“废墟美”也是一种美,后世在前世的废墟遗迹中,看到了不朽的丰碑。

自我审视,人类的天性所在

历史孕育文明,文明影响历史。文明是人类认知自我和宇宙的表现。

文艺复兴后,人类对于“自我”的概念有了更多的思考与阐述,但其实在艺术诞生之初,文明便来自人类对于自我的凝视。而这种“自我凝视”之后的思考与创造,再生出的便是关乎人类存在与哲学思辩的核心命题。

这种来自遥远时代的对于死亡的凝视,空谷绝响,却又响彻心扉。

在人类的文明创造中,“死亡”这一抽象的境遇,有了具象化的表达与呈现,不同时代的人类用不同形式的艺术创造完成了对于“死亡恐惧”的挑战与“终极困境”救赎。

万物关联

文明,起源于荒芜,起源于人类的行为足迹。

人类的创造的痕迹在时间里被赋予意义,并且随着行为足迹一代代的累积叠加,附加的意义与价值也在与日俱增。后人循着古人留下的记号,解读内涵找寻意义的过程,又赋予这一过程以新的存在。

文明,大概就是人类一代代这样叠加的意

猜你喜欢

  • 更新至8集

    多姆Dom

  • 已完结 共22集

    芝加哥警署第六..

  • 已完结

    绯闻女孩第四季

  • 全6集

    天选之子

  • 18集全

    蓝色月光第二季

Copyright © 2024-2025 安琪影院 www.539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