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爱情片 《苦茶香》

苦茶香

类型:爱情片大陆2001

主演:于文仲,吕中,黄小蕾,陈瑾,谢东,李耕

导演:吴兵

安琪云1

剧情介绍

该片获得2002年第八届中国电影华表奖电影导演新人奖(吴兵);2002年第八届中国电影华表奖评委会奖。著名女作家傅清,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失去了丈夫,只有一个儿子与她相依为命。儿子长大成人后,她对自己的生活十分不满,强烈的个性导致母子很难相处,最终大吵一场后,儿子搬出去住。从此,六十多岁的傅清一个人生活,她认为自己拥有充实的生活,从不承认孤独。但她却再也没有作品问世,出版社委婉的退稿信使她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直到有一天,她遇到了一位懂得品茶的老人,一切都改变了。郑实,曾经是国营茶叶店的老售货员,精通茶艺,退休后过着清闲的生活。他与儿子住在一起,儿子整天忙于做生意,把老人安置在塔楼顶层的豪华公寓里,吃喝不愁,却抽不出一点时间来陪他。寂寞之余,一天老人请了几个老哥们到家中饮茶唱戏,不料赶上儿子生意不顺正在烦恼,于是大家不欢而散。郑实负气离家出走,遇上了从不承认寂寞的傅清。两个老人开始了新的生活体验。《苦茶香》故事紧紧围绕一对老年朋友的友情展开,他们传奇般的相识,几经周折的相知,短暂的相守和最终淡淡的分离……这其中包含了他们自身对生活、对感情、对新时代的理解,也包含了他们周围亲人、友人、陌生人对他们的态度,整个过程充满了静如止水的欢娱与遗憾,甚至还有些许的无奈,些许的哀愁……表现了新世纪对人们思想意识的冲击,老年人对自身幸福的不懈追求,歌颂了党和政府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对老年人问题的关心、关注。《苦茶香》是一部老年人生活题材的电影,它讲了一个黄昏恋的故事,一些刻意的巧合加上配角人物的误会及撮合构成了主要人物分分合合的驱动力,看上去挺热闹,是种传统中式剧作“啼笑姻缘”式的喜剧故事。与同是低成本制作同类题材的《饮食男女》的首要区别是,《苦》的成本更低,它用了39天就被拍了出来,它的制作费低到匪夷所思的150万,这些数字是身为当时制片的季伟老师告诉我们的,这种淄铢必较在片中已是能很容易就看得出来。我认为这种程度的成本压缩已经对片子维持基本的艺术创作与表现构成了伤害。该片从一个退了休的知识分子从象牙塔跌落到人间生活时的窘迫开始说起,这位女作家离开了可以转移注意力的事业,回到孤独的老年单身生活。从煮方便面时的泰然自若到居委会大妈的寻访时的僵硬表情,从儿子谈起婚事时的心口不一的反应再到接待于文仲时悄悄藏起内衣的肢体动作,吕中对人物有层次感的刻画是相当成功的。导演一再地使用特写镜头来把演员的地位和表演的责任最大化,非常规矩地切换反应镜头,这种手法给了本片一种“传统叙事”的外观,但不能否认这种大量应用的特写镜头实质上更是为了获得成本的压缩。景别小可以给布景、布光甚至化妆服装省去很大的工作量,重复切换反应镜头而非多角度、动静结合地表现造型、交待空间更是给摄影工作节约了人力“材”力。少花钱肯定不代表导演不认真构思片子,但它一定意味着在表达手法上存在了大量的限制,其结果就是这次我们看到了一部用三十五毫米胶片拍摄的电视剧。我们看到非常有限的人物调度,看到很小很小的舞台背景,看不到应有的视觉造型会弱化故事讲述的魅力,看不到应有的对空间的描述会使场景莫名其妙乃至不成立。这些都不是一个电影应有的东西。加上有时特写的运用不追求精确,出现了奇怪的角度拍摄人物(比如于文仲儿子的几次表情特写),就让对被摄体的表达脱离了创作者的控制而产生了诡异、喜感等不该有的观众情绪。所谓幽默,就是人很认真地做一件外人看来滑稽的事儿,如果倒置之,则是扮傻,只为了搏人一笑而扮演有缺陷的人算不上一件上档次的事儿。于文仲为了认识女作家而装成老年痴呆症患者,这种手法给片子带来了笑点也推进了叙事,但它更让故事经不起推敲,如果老头目的性很强地想要认识女作家或是其他人来排解孤独的话大可以去居委会俱乐部搞正当途径,而不必明知高龄易病也要冒了大风险在大雨中守株待兔上美女家睡觉,这在逻辑上是不能构成因果的。老头还不止装了一次,手段拙劣的欺骗给故事的继续发展造成了规定情境(可以继续以赔礼为由请人逛街吃饭),他显得像个娴熟的情圣。本片的剪辑的某些处理上是有问题的,很多次生硬的跳切利用人物的台词作为重音转场,这种方式的多次运用使得段落的衔接节奏紊乱,使得很多场景失去了余韵。加上导演整体对编剧没有轻重缓急、详写与略写的概念,对节奏的把握不够准确,使得本片从细节上看没有紧扣人心弦的魅力。压缩成本给本片带来的问题还体现在真实感的问题上。作为观众的观影经验告诉我们,影片的真实性是把观众带入剧情的基础。两个主要室内场景:女作家和老头的家,都是在房地产开发商免费提供的样板间里拍摄的,这样一种本身就透着塑料质感的景片,势必是冷冰冰没有生活气息、细节乃至质感的,如此下来,连演员的表演也显得如坐针毡起来。主角说要请客吃饭——只消坐着讨论一下菜谱并说出人生观价值观就好了。可是为什么就不能摆上一桌饭菜、让演员在吃饭这个动作过程中找到表演支点呢?这样更可以把台词的信息表现得有层次和生动——至少不必像现在这样没有调度、没有动作的冗长说教好得多。有一场下雨的夜戏外景是人造雨景,由于制片人员失误,一辆小轿车穿帮地开进了镜头,它不光喧宾夺主破坏了构图而且直接照射出了一块没有被“雨”淋的干土地。这让我很长一段时间没分辨出这个镜头要说的是什么情节,老师告诉我们说,反正观众是看不大明白的,不值得NG啦。酒吧里男女主人公的儿子在一块商量撮合老人,为了节省成本很长的一段话只得在酒吧的三个不同位置线性进行,这些话接、体态和背景却不接的蒙太奇给人种荒唐的错觉,好像两个成年男人间有暧昧关系——难怪观众会误解,这些机会都是拜影像创作者所赐。控制成本问题发展到最严重就是第二幕尾部去男女主角共同旅行的段落:飞机起飞降落,出字幕“若干个快乐的日子过去了”。这一下,姑且不论字幕语言多么容易引发歧义,它直接略过了男女主人公感情的发展阶段——可以说是感情戏的主要部分。观众们用哄堂大笑作为回应。老师解释说,由于剧组离开北京去福建拍外景就太费钱了,就用了这么个字幕。回过头来仔细想一下,这场戏的缺失直接构成了全戏结构情节的不完整,没有了感情的发展阶段,整个事儿都不成立了。如此以来,直接导致了戏整体上没有了打动人的魅力,大家有目共睹全剧组人都在一把鼻涕一把泪地使劲煽情,观众却笑嘻嘻地不为所动,凭什么呀,你说的事儿我没看到,所以我根本不信。结尾,女作家骑自行车经过于文仲经常乘凉的树下却没有看到他,几番调查了解到老人生病搬家去住别墅去了,这里缺乏充分的剧情铺垫的转折,就像是从幸福的云端突然跌入十八层地狱,骤然生硬地进入了结尾,主人公做事动机实在不充分,难以让人理解。直白的说教、缺乏视听语言铺垫而生硬展现的情境、加上一点略微夸张的内容作为情感宣泄的出口,其必然结果是影片乏味而不能被理解的,更多时候,观众选择用笑场来表达对导演手段的不信任,这是国内电影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我们以后在创作中需要特别注意的。《苦》确实很难说成是一部成熟的影片,但作为一部简单低成本制作给了我很多的借鉴意义,是非常有用的一课。个人看法,难免偏颇,敬请指正。

猜你喜欢

Copyright © 2024-2025 安琪影院 www.539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