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纪录片 《巴顿将军》

巴顿将军

类型:纪录片美国1970

主演:乔治·C·斯科特,卡尔·莫尔登,斯蒂芬·杨,迈克尔·斯特朗,凯里·洛夫廷

导演:富兰克林·沙夫纳

安琪云2

安琪云1

剧情介绍

1943年3月,巴顿(乔治·C·斯科特GeorgeC.Scott饰)率美军在法属摩洛哥登陆后临危受命,担任美军在北非的第二军团长,性格强势、钟情古典文化又熟稔战史相信灵魂转世的巴顿很快用铁血律令扭转了北非部队的散漫风格,连番激战后与蒙哥马利统率的英军合力将“沙漠之狐”隆美尔赶出了北非。随后升任第7集团军司令的巴顿筹划占领西西里,战斗中巴顿抢在蒙哥马利之前连下军事重镇,立下赫赫战功的同时饱受非议,部下指责他用士兵的生命换取荣耀,在成功占领西西里后,巴顿因严厉训斥一位士兵遭到媒体的谴责,铁血将军只得公开道歉……然而长于战争的巴顿又迎来了新的重任……

史诗本就是属于英雄人物或重大事件的荣耀桂冠,若在光影中提到它,唯有真实的战争与虚幻的神话能摘取其冠上明珠。多变的地理位置时刻提醒着观众世界的广袤无垠、出场人物的繁多、将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缠绕紧锁、大背景下人物命运的身不由己更是荡人心弦惊心动魄,历史以一名悲壮战士的身姿用残破却飞扬的斗篷护住幸存的生命,在上帝视角下唯有硝烟与鲜血不可辜负。

历史由冰冷的数字和无情的残垣组成,灰色是它不变的主旋律,大地之母用泥巴变幻着它的外形、风雨雷神用咆哮张扬彼此的问候,但唯有人可以给予历史色彩:在黄色的土地上撒谎偷盗、为了赤*色的恋情而大动干戈、与冰蓝的怒涛英勇抗争、种植绿色的蔬果果腹饱餐。人赋予历史血肉的同时不忘疼痛的触觉,过往的人们仅仅存在于文字之中便倍感振聋发聩,一旦活跃于荧幕之上,每每都会惊的人起鸡皮疙瘩,不仅是那些后知后觉的恶、也包括至真至纯的善,而更多的,是对信念的坚守。每一分坚守,都必须以十倍辛酸偿还,这是人欠下历史的债。

一部好的史诗片应该既能展现宏观格局又能尽显人物个性,既有普罗大众的偷生智慧又有枭雄将领的一语成谶。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是史诗片的主旋律,或慷慨激昂或骄傲顽强,因为不同的人,所以不同的史诗片才有了自己特有的韵味。《桂河大桥》里死板却认真的英国军官用原则刷新了战争的正邪论、《辛德勒的名单》中从发战争财转变到救异族命的伟大商人用善良偿还着德军的罪恶、《阿拉伯的劳伦斯》以一己之力梦想让阿拉伯世界与西方世界共处却惨被驱逐、《甘地传》更是极尽剧情表演之能事还原一个圣人的形象、《宾虚》在那个没有特效的50年代末敢动用一万五千名群众演员铺垫一个人的复仇路、《乱世佳人》更借南北战争的惨烈彻头彻尾摧毁了郝思嘉的爱情......精彩到凡胎难承的史诗片都因为有一个传奇般的主角,一个内心强大的人胸膛内跳动的便是整个宇宙。

世上不缺圆^滑的政*客,但缺少活出真我的将军。然而飞鸟^尽^良弓藏,战争结束后这些不善政治的人唯有顶着虚*衔了度残生,然而一向心直口快的巴顿将军却无法改变天性,自此招来了杀身之祸。究竟是上帝不忍他的爱将在人世间被毁清誉、还是政$客强强联手铲除了这个有可能威胁到自己利益的无畏将军?人们永远逼迫出一个真实的答案,因为这个世界早已真假不分。但“血胆将军”可以凭借影像的魅力成为一个永远的神话,一个%狗#娘*养^的高逼格神话。

手持手枪站在被扫#射的大街上对着飞机开火成为了巴顿将军的经典战狂形象,既有莽夫的勇猛无畏又有命中注定的神圣高贵,如他一直神化自己的历史一样

爱雪茄、爱手枪、爱脏话成为了巴顿将军的三大标志,这个出身军人世家的霸道男人凭借一身虎胆于战争中迅速做出决断、继而凭借军事才能将付诸行动。然而这样一头猛虎只可征戮战场岂可为人垫脚石?独断独行的做法和口无遮拦的性格让他身上背负的战功越多,视他为眼中钉的人也越多。军界的黑暗丝毫不亚于政界的肮脏,政界仅仅暗流汹涌,军界却让人粉身碎骨。巴顿将军的一生光明磊落到了可耻的地步,以致于政客不得不用扑朔迷离的死为之祭奠。

胆大心细才是巴顿将军的真实写照,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他的自负源于他的博学与果敢

有趣的是,扮演巴顿将军的美国男演员乔治·斯科特在获得奥斯卡最佳男演员的荣誉后拒绝领奖,一方面带着艺人风骨里的高傲认为演员之间不可比较,一方面对巴顿将军本人的争议性持保守态度。毫无疑问的是,乔治·斯科特这一蔑视权威的行为为荧幕外的“巴顿将军”又增添了一笔传奇色彩。坚持原则的硬汉有时单纯如婴儿,思想还活在古希腊时期人类的纯真本性之中,越是面对权贵脸上越会不自觉的挂上混不吝的腐笑,浑身上下写满了“老子就要注孤生关你*蛋*事”的大写字体。

公然挑衅俄国将领,连看客也不禁直呼痛快

电影《巴顿将军》的成功不仅在于它成功从多个角度还原了一位受人敬仰的争议将军形象,更是高度还原了战争全貌的残酷、政局波谲云诡的狡诈以及普通民众的生活百态,甚至详细到一条因为主人匆忙逃命而被遗忘在修罗战场上的瘦狗的凄凉,诗性与暴力的美学毫无违和感的出现在这部影片中。反思和怜悯都是战后才能有情绪,这是一部属于战场的电影。炮火中刚直勇猛粗中有细的硬汉专场,作为一个铁铮铮的男子汉,可以被毁灭,但绝不会被打败。

一个骨子里流淌着诗意的军人永远无法接受未来为科技统治的世界,战争本是热血男儿保家卫国伸张正义的领域,岂是没有思想的机器所能取代的疆土?

影片开头是穿戴整齐的巴顿将军站在美国国旗前抑扬顿挫的一番演讲,标准的军礼、腰间的象牙柄手枪略带寒光、口中的训诫与眼中的凌厉一般无情,因为战争本就无情。在他手下成长的士兵可以两天不吃饭不睡觉持续行军之后立刻作战,我相信这些士兵会咬牙切齿的想枪毙这&狗*娘%养#的,但当他们的将军同样在雪地里行走、和士兵们一同行走时,我相信他们的内心要比舒舒服服躺在日头下捉虱子骄傲的多。因为巴顿将军不是在用士兵的命赌一场名誉战争,而是将死亡的可能性放大到无数倍后教给他们活下去的能力。

巴顿将军有一句著名的名言,“一个好的军人应该死于最后一场战争中最后一役的最后一发枪弹”,天生归属便是战场的他一生热血激情驰骋疆场,片头打出片名的时候用了一只荒原上的鹰代替他出场——天空的王者,永恒的孤独。关于这种生物有一种浪漫的说法,当它们濒临死亡之时会竭尽全力向天空和骄阳飞去,直至烈焰与气流将它粉碎吞噬殆尽,不带走一丝人间眷恋,也不留一丝痕迹于世间。这种决绝诗性的骄傲和巴顿将军如出一辙,重要的是他也是一个军史学家和诗人。在古修罗战场上吟诗的他想象着自己千百年前的光辉战绩和酣畅流血,两千前年战争的悲壮与罗网将他紧紧缠绕。他身上散发出来的硬派美与阴柔情怀已然融为一体,让人无法分清,这究竟是一个跨越千年战场的吟唱诗人、还是一个戎马半生铁血自负的将军。

巴顿将军对政治的的不屑是他征战生涯的最大敌人,面对权贵他竭力隐藏自己的轻视与不屑,然而所有的表情都清楚的写在他的脸上,自以为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放松下来表达对交际的不满,实际不知被多少双眼睛紧盯着找错。抽打士兵和在公开场合言语有失成为了他军事生涯两块最大的绊脚石,前者让一向自诩民主和坚守人权的美国政府被迫雪藏了他三个半月,后者成为了日后暗杀的直接原因。历史上的巴顿将军曾说要揭露政界的黑幕,而受此连累的政客不再少数,他们就像懦弱的士兵一样期待着把枪口抵在他的鼻子上。

最极端的敬意来自他最大敌人的国度,巴顿的命运早已被注定,就像历史已经被书写好,只是他太过沉溺而不自知

作为一个天生的战争狂人,本不应该在和平年代得到赞扬,因为他不符合多数人的期待。从人权反战角度来说,他是头号敌人;从国家维稳角度来说,他不听从上面指挥;从民众角度来说,他带来的利益远远比不上老板心情好多发的两块钱。最为赞扬、敬佩、了解他的居然是敌国的将领,大抵自古以来惺惺相惜的英雄总避免不了你死我亡的结局,各为其主的立场让他们可以倾尽智谋一决高下,一生得以痛痛快快足以。

而影片绝不满足于让这位天才战争%狂*人仅仅局限于为战发狂的状态,他所痛恨的是懦夫和弱者,因为在他的字典里从未有这两个词来扩充。流着血的士兵从他的汽车旁路过,他无动于衷,因为这是战争中必不可少的损伤,心软和同情拯救不了任何事,能救士兵性命的只有他们自己;随手杀死普通农户的马,因为前进才是他唯一的目标;优秀的将领死去令他心痛,但也只是感慨天降大任于厮又何以令其英年早逝;只有在军队的医院里,他才能自然而然的表现出硬汉的柔情,将荣誉挂在伤患的枕上,用复仇成功的话安慰受伤的将士。他的柔情不是软弱的逃避,就像阿甘救了上尉,不需要教他怎么活下去,人们自然就知道勇敢的活才是最好的抗争。巴顿用诗的悲哀征服了生的悲哀,而懦夫,总是不配英雄谈吐。

遥想当年战况的巴顿与残破的战场平行,他是古代将领不屈不饶的战魂化身,也是与新时代格格不入的历史过往,他是悠悠历史长河里一栋残破的建筑,鲜血只能让他的身影更为挺拔,破旧只能增添他的威严,他是活着的传奇,他是孤独的历史抄写员

他不是一个好人,但绝对是一名好将军,也是一个迷失在现代的浪漫战士。人们常常在众多角色中分身不暇,最后疲惫不堪。而他从始自终贯彻自己的原则于一个目标,无悔更无怨。他可以在战场上永远进攻,永不防守,在政治里却连连败退应接不暇,他是活在上个世纪的传奇,一个尴尬的从中世纪穿越而来的文艺将军。和成长太快的世界无法接轨是他晚年的尴尬,跪地祈祷的同时满口脏话。纯粹到让人忍不住笑,从未见过如此心口合一之人。如果我是一名士兵,我希望碰到这样的将军,不是为了流血杀人的狂热,而是为了身为军人的荣耀,更重要的是,只有他可以最快的结束战争。

他的荣耀已随古罗马的将领一起随风而逝,不知他又会投生于哪一朝的乱世,于征戮中寻求光明。

Copyright © 2024-2025 安琪影院 www.539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