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动漫 《帝少专宠霸道妻》

帝少专宠霸道妻

类型:动漫大陆2019

主演:内详

导演:内详

剧情介绍

剧情介绍:“100块钱,辛苦了,别送了。”堂堂皇上,居然被一个姑娘当解药! “占了主子还想跑?谁给你的胆子!”

写在前面:

1 全文12000余字,含大量剧透。

2 本文涉及大篇幅文献综述,但由于缺乏一手资料,主要依靠网络碎片化翻译出来的英文材料进行三手翻译,因此对资料来源和翻译的准确性存疑,请带着批判眼光看待本文引用的所有材料。引用链接附在文末。

3 涉及个人观点的部分也请持批判性眼光看待。

4 禁止无授权转载。

目录:

1. 名作诞生的20世纪80年代

1.1 腾飞的日本与神秘的纽约

1.2 在少女漫画中独树一帜的《Banana Fish》

1.2.1 写实背景与硬派场面

1.2.2 性暴力与性取向

2. 动画化的2018与现代舞台

2.1 动画化的整体设计

2.2 时代的差异与重复

2.3 被重释的“圣母”与“勇气”

3. 20世纪3、40年代及其后的经典源泉

3.1 引用与重构

3.2 彷徨与死欲

3.3 死神之姿

4. 站在(不存在的)边界上


1. 名作诞生的20世纪80年代

1.1 腾飞的日本与神秘的纽约

《Banana Fish》(以下简称《BF》)是日本漫画家吉田秋生在1985-1994年期间连载的作品,最早被作为以高中女生为主要读者群的少女漫画,在《別冊少女コミック(Betsucomi,创刊于1970年)》推出。

1975年,同人志即售会(COMICKE大会)开办。从第一届大会开始,参会的主要群体就是女性。70年代后期,日本经济开始腾飞。1986年,男女雇佣机会均等法颁布。日本经济、社会的发展,让女性读者的购买力和重要性逐渐凸显,更多迎合女性阅读需求的漫画杂志创刊。

其中,第一本耽美漫画刊物《JUNE》于1978年创刊。它的影响力如此巨大,以至于在当时,JUNE一词可以用来指代少年爱/耽美这个类别。(那时候还没有BL这个词,传说车田正美给《圣斗士星矢》中瞬的女友起名叫JUNE也是因为这本杂志,无来源证实。)《JUNE》当时以竹宫惠子(Takemiya Keiko,《风雨木之诗》作者)的漫画和栗本薫(Kurimoto Kaoru)的小说为主打。由于栗本薫和吉田秋生是朋友关系,吉田秋生为她的小说画过一些插画。

↑这本小说的插画就是吉田秋生画的

除了原创的漫画和小说之外,《JUNE》同样也刊登介绍欧美同性电影的文章。所以,《莫里斯(Maurice)》《同窗之爱(Another Country)》《我美丽的洗衣店(My Beautiful Laundrette)》《莫扎特传(Amadeus)》等电影也在女性之间变得十分受欢迎。[i]

很有可能,二十多岁的吉田秋生就是在那时候接触到了大量相关的影视作品。包括她在多个场合强调的对她影响深远的《午夜牛郎(Midnight Cowboy)》(1969)。

更具体的阐释之一可见于2017年,吉田秋生、伏见宪明(Fushima Noriaki,公开出柜的LGBT研究者)、三浦紫苑(Miura Shion,《强风吹拂》《编舟记》作者)进行的访谈。其中,吉田秋生提到,高中时观看的电影《午夜牛郎》是她漫画创作的起点。电影中两位男主人公的惺惺相惜给她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以致于她后来又看了好几遍。两位男主人公“离了对方都活不下去,但他们到最后都没有发展成浪漫关系” [ii]。

将目光投向大洋彼方。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美国,越战结束,冷战继续,民权运动告一段落,水门事件让总统下了台,嬉皮士变成雅皮士然后成为朋克,个人电脑则开始进入普通家庭……

具体到纽约这座城市,在《纽约时报》作者Edmund White笔下[iii],则是这样的:“那时的纽约躁动而危险,女人出门要带防狼水,连男人下了的士都会要求司机先别走,要等他们走完从车到家门那5米。那时的一场停电让整片街区陷入疯狂的抢掠,地铁车厢满是涂鸦。彼时,巴兰钦(美国芭蕾之父)的权势正如日中天,纽约州剧院成为纽约知识分子沙龙,一个爱读塞林格的重生教徒杀了约翰·列侬……”

学者Frederik L. Schodt则在1996年出版的《Dreamland Japan》中,如此描写日本艺术家眼中的80年代纽约:

Banana Fish’s popularity coincided in the eighties with a fascination with New York City. When everything seemed to be going right in Japan, before the ‘bubble’ burst in the economy. New York was often portrayed as a symbol of everything that was wrong with America, from drugs to guns to racial tensions to poverty – sort of a modern Sodom and Gomorrah. But at the same time, it seemed symbolic of America’s raw energy and exciting individual freedoms.

即,80年代的日本艺术家倾向于认为,纽约是集美国枪支暴力种族问题为一体,但是充满原始美式活力和自由的地方。

在这样的背景下,吉田秋生开始了《Banana Fish》的创作。

1.2 在少女漫画中独树一帜的《Banana Fish》

1.2.1 写实背景与硬派场面

《BF》之所以在同时期的少女漫画中独树一帜,部分要归功于故事详实的背景设定和具有强烈现实感的表现方式。虽然不乏主角出场满级、后期开挂的毛病,但作品的整体氛围还是以写实为主。

整个故事始于越战末期,展开于冷战的大背景下。Banana Fish作为一种精神控制药物,被美国作为势力渗透的工具。偶然间,围绕这种药物,以Ash为首的街头少年团与黑帮大佬Dino Golzine发生了激烈冲突。

虽然在连载的十年中苏联突然解体给吉田秋生造成了一些困扰,但好在后期推进(主要是两个男主之间的关系)和历史背景的联系不太紧密,得以顺利进行。总体而言,主线剧情中对世界局势的描述几乎完全以现实为蓝本。(注意,虽然漫画连载到1994年才结束,但故事实际只发生在1985-1986年。)

↑此处对中美洲紧张局势的描写,很难不让人联想到70年代古巴的情况。

↑对水门事件的吐槽。85年代的美国,对媒体的信心正在没落。

杀手Blanca的设定是前苏联特工。他个人的婚姻悲剧也和当时的政治氛围有关。

另外,吉田秋生在背景、服装的一些细节上也进行了一些设计,所以看起来比较有时代氛围。

↑巨大的logo

↑背景涂鸦相当令人瞩目

在时代背景之外,《BF》中密集的对话和动作场面,使得它第一眼看上去并不像少女漫画。这些动作戏并不花哨,有时候带着强烈的情绪,直接推动剧情,并不单单作为感官刺激出现。

↑个人最喜欢的一段,出现在漫画中期

虽然大部分动作戏都是简洁明了的枪战,但在中期剧情中曾经出现过不少因地制宜的打斗剧情,比如自然历史博物馆。这主要是为了描写街头少年团与城市之间的关系。Frederik L. Schodt形容,《BF》中的城市“is portrayed as a modern wild jungle”,被描绘成现代丛林。这一点也呼应了主人公Ash桀骜不驯的“野兽“设定。这种设定在配角口中被不断强调。

因此,尽管《BF》最初是作为少女漫被推出的,但它吸引了不少稍微年长的女性读者和一部分男性读者。Frederik L. Schodt如此评论它的受众:“Banana Fish was one of the few girl’s manga a red-blooded Japanese male adult could admit to read without blushing.” 这是少有的能让日本热血男性大方承认自己会看的少女漫画。

1.2.2 性暴力与性取向

《Banana Fish》漫画中出现过少量异性情色场景——比如Nadia(Shorter的姐姐)和Charlie警官,精神病院的医生护士,Harlem路人——绝大部分无足轻重,属于情节调剂。

与之相比,是大量的同性情色,而且几乎全都是在画面外处理的性暴力。与相当一部分将性暴力作为刺激甚至情趣来描述的耽美/BL作品不同(这后面有比较复杂的缘由,主要还是女性性压抑的结果,建议自行搜索研究),《BF》中的儿童性侵与强暴都被表现为实打实的创伤体验,给Ash带来巨大的心理阴影。[iv]

无处不在的性骚扰也是《BF》不吝笔墨描述的一点。如果说监狱众人对Ash的虎视眈眈、Ash自述“走在街上都能被堵在巷子里摸来摸去”的经历是混乱环境下的特例,那么当他扮作女护士从精神病院逃跑时遭遇的“教科书般的性骚扰”,可以被视为对社会直接的控诉:当Ash忍无可忍地出拳暴揍骚扰者时,钢铁直男Max Lobo不仅没有帮忙,还在一旁添油加醋地说“你穿那身制服确实好看”。

直到Max为了任务去gay bar,期间被摸了屁股,他才真正“体会到了被作为性目标的感受”。接着,Max为Ash烧掉了受暴时被拍下的照片,希望他不再被过去的恐惧所束缚,可以视作他对Ash的不幸,在单纯的“儿童性侵真恶心”之外,多了一层淡淡的共情。

吉田秋生在2017年的三人访谈中,明确地提到自己高中时期在电影院反复遭遇骚扰,而且是“在周围有很多人的情况下”,说明这些情节并非空穴来风。这也侧面印证了许多理论中70年代起诞生的“美少年”漫画与被长期压抑的女性之间的内在移情。

因为有这些创伤性的体验,漫画第一卷,初次见面Ash和英二迅速变得熟络,和二人的体型差以及英二在性方面的一片空白不无关系。

另外,在与藤本由香里(Fujimoto Yukari)长达20页的访谈中(载于2000年12月出版的《少女まんが魂(Shojo manga damashii)》),吉田更是直接盖章“英二是100%的处男”,而“Ash和男女都睡过”,“Ash就像暴脾气的独角兽,英二就是驯化他的处子。”[v]

这种设定和某些剧情桥段让读者觉得英二似乎拿了女主剧本。事实上,在与上文提到的藤本由香里的访谈中,吉田秋生提到最初英二的角色确实是女孩。但是在动作场面中尖叫、挡路、最后和主人公发展浪漫关系的女性角色可能令人讨厌,就索性改成了男性(这段话可能存在翻译错误)。而且,如果英二是女孩,两位主角之间发展浪漫关系基本上板上钉钉,这是她不希望看到的。[vi]

尽管各种研究者和粉丝长年累月地争论《BF》是否应该被划入BL范畴,吉田秋生本人在Ash的性取向上表态明确。在《Banana Fish Official Guidebook》收录的编辑访谈中,吉田秋生提到,最初杀手Blanca的设定也是女人——这个名字本身就是女名,在作品中被强行解释为杀手前妻的爱称。吉田秋生还曾试图画一段女性Blanca和Ash的床戏,因为“《BF》里没什么男女床戏,我想表现Ash不过是个男孩,毕竟他不是同性恋。”但这个主意被编辑阻止了。[vii]作品中还是保留了一些痕迹,比如Ash和英二聊天的时候明确说自己14岁时真心喜欢过一个女孩。

↑英二其实对自己的小白兔身份感到有点委屈

但有时候,吉田秋生又会对两人的关系进行非常模糊的表述。在1994年与中岛梓(Nakajima Azusa,上文提到的小说家栗本薰的笔名之一)的访谈中,吉田秋生表示,她希望Ash和英二的关系能够停留在一种羁绊的感觉上。比起上床,这种羁绊更像是“刚出生的小鸡把自己第一眼看到的东西视作父母,会永远跟着它们”。[viii]而当2000年藤本问她“是不是追求(角色之间)灵魂羁绊“的时候,她又说”性方面的元素肯定也是有的……把灵魂和肉体的吸引分开不是很好的说法(翻译存疑)。到了2017年的三人访谈,围绕《BF》到底是不是BL的讨论中,吉田秋生对伏见提出的soulmate观点不置可否,“好像两人也不至于说是soulmate”。但是最终她同意了“buddy”这个说法,用来描述一种好莱坞式的、美式哥们情谊。[ix]

↑这种带颜色的男孩玩笑他们也开

基于漫画表现的英二为Ash带来的安全感,许多人认可两人之间不会发生肉体关系的剧情走向。但这并不妨碍研究者和粉丝们继续不厌其烦地挖掘BL标签的边界与《BF》的内涵。有时候,这种暧昧的描写为作品更添魅力。《BF》在美国的编辑,供职于出版商Viz Media的Carl Horn总结道:“There's nothing wrong with manga that make eroticism and teasing their focus, but if you want to make character and narrative your focus, I think you have to show some self-discipline as a creator. If you do so, you may also achieve more profound effects than if you just went for the fan service and easy thrills. I think some Banana Fish fans would argue that Ash and Eiji's relationship ends up being much more romantic because Yoshida places the emphasis on the struggles they face together, not the snuggles.” 大意是,画小黄漫当然无可厚非。但如果创作者想将重点放在人物和叙事上,就必须自律些。比起迎合观众、制造廉价刺激,这样的创作者能让作品的效果更加深远。很多《BF》粉丝声称,正是因为吉田秋生没有用过多笔墨描写Ash和英二的卿卿我我,而将重点放在两人共同面对的磨难上,才让两人的关系变得更加浪漫。[x]

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BF》在当时的日本掀起热潮。1998年,Comic Link让读者票选50部最好的漫画,《BF》位列第一(来源无法查实)[xi]。美国出版社Viz Media于1997年开始翻译引进《BF》,并将其划分为青年漫画,在杂志《Pulp》上连载。《Pulp》停刊后,出版社在2007年出完了19卷漫画的英文版。

2. 动画化的2018与现代舞台

2.1 动画化的整体设计

《Banana Fish》制作人瓜生恭子在2018年6月接受 FujiTV Muscat的访谈。作为《BF》的狂热粉丝,她从加入Aniplex开始就一直计划要让它动画化,直到迎来了吉田秋生出道40周年这个重要节点。在写了一封堪比“情书”的企划书之后,2017年,《BF》终于得以宣布动画化。[xii]

动画对漫画最重要的改动是将故事发生的舞台全盘移植到了现代,在同一篇访谈中,瓜生表示这是为了吸引当代的新观众。为此,以脚本濑古浩司为首的制作组全体跑去纽约进行实景考察。对场景、电子设备和人物造型的设计全部相应地升级到2018年。

监督内海纮子铁了心要让将人物的造型做得细腻时髦,但是要保留两位主角身上的男性特征(肌肉感)。毕竟英二是运动员出身,而Ash虽然长相美型,但锻炼非常充分,在身型上就与旁人不同。所以人物设定林明美下了很多工夫。

另外,因为动画篇幅有限(制作组估计只能呈现原作的60%),在监督的要求下,濑古浩司以两位男主为主线,对旁支剧情进行了删减。[xiii]所以,2018年的TV版最终呈现的是与Banana Fish这一药品有关的主线剧情,以及两位男主之间的关系进展。

在视觉上,TV沿用了原作封面令人印象深刻的明黄色主色调,但是稍加调整,使配色更加明快时髦,但最大程度地保留了一种非常类似于“暴力”的冲击性观感。

↑VIZ版漫画封面与2018年TV动画宣传海报

值得一提的是,乐队King Gnu和Survive Said the Prophet作为《BF》的男性粉丝,用爱发电为动画量身定制了两首ED和一首OP。在歌曲中,他们充分展现了自己对原作的理解。

2.2 时代的差异与重复

TV动画在背景设定上遵循了原作的写实路线,但将原作的越战背景整个搬到了现代的伊拉克战争。伊拉克战争和越战有相似之处,比如持续时间长,引发大量抗议活动和反战游行(据wiki资料,其中很多标语、口号都是在反越战游行中使用过的),启发大量文艺作品等。

因为冷战的结束,动画中,美国集中筹划的试图控制的地点也从中美洲变成了中东。Blanca的前苏联克格勃特工身份则被改成了前阿尔法小组成员。

对犹太人的吐槽倒是一如既往,三十年过去了照搬原作台词还是没有违和感。

但伊拉克战后(2011年后),美国社会中的遗留问题似乎和越战不太一样,尤其是在社会文化上,没有形成像当年的年轻一代那样的反叛潮流。因此,原作中街头少年团选择与意大利黑手党甚至军方硬碰硬的主线故事,在氛围烘托上似乎受到了削弱,变成了单纯的Ash为自由和复仇进行的斗争。

另外, 2018年的纽约,尤其是曼哈顿,不再是当年黑帮横行的模样。比起不知何时会发生的街头巷战,更加令人担忧的事情,变成了恐怖袭击和意见不合群体的分裂与对抗。在这样的社会现实下,看见黑手党和政府为几群街头少年如此大动干戈的故事,其非现实感似乎比1980年代更甚。如果一定要用比喻形容这种感觉,就像是将一个人青春期时发生的故事,照搬到了成年期。

Banana Fish作为精神控制药物的设定似乎也逐渐落后于时代。至少在2018年,假新闻、谣言、数据泄露或信息污染起到的作用似乎可以比肩Banana Fish。

这就引出动画设定的另一个矛盾之处。在2018年的故事中,手机、ipad、笔记本电脑甚至网络的存在都十分鸡肋。虽然第一话英二和Skip被绑架时给了手机被扔掉的特写,但在接下来的剧情中,各机构的防火墙设置聊胜于无,美国政府没有出现过任何黑客或者类似角色阻止主角们盗取信息。“不存在的军队”成员的手机仅使用指纹解锁。少年们躲藏的各种仓库和“老鼠窝”都有网络和电源,可反派连借助电子产品进行GPS定位打击的行为都没有出现……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主角团从原作的“有一点开挂”变成了“非常开挂”,反派从“有一点放水”变成了“泄洪”。双方的实力差可能会令部分观众感到逻辑不通。

如果要说这种时代的改动在哪里歪打正着了的话,Max代表的媒体或为最大赢家。最后,他们成功公布的重要人士儿童性侵的数据,暗合了由波士顿环球报披露的天主教儿童性侵案。据此事件改编的《聚焦》上映于2015年,再次引发讨论。

虽然对时代的改变引起了一定程度的氛围削减和剧情漏洞,但如制作组所说,这些改动并没有影响到主线剧情的整体推进。除了剧情后期逐渐聚焦于两位主角的关系之外,也许,正是因为罪恶和战争自古以来都不断重复,才让跨越了30年的两个历史时期依然有如此之多的相似之处。

2.3 被重释的“圣母”与“勇气”

《BF》的情感线索是两个不同世界的少年的相遇。其中,英二作为在单纯环境中长大的男孩,无论是在性格还是武力值上都与他所闯入的街头少年团格格不入。作品中也丝毫不吝表现他的这些特质:第一次在地下酒馆遭遇袭击吓到不敢动弹、枪战后跳水直接晕倒、搜寻Ash的老房子时被老鼠吓到尖叫……除此之外,还有反复被抓被救,因为Ash处决投降对手“不义”跟他吵架,在Ash与Arthur决斗时大喊导致Ash被刺到腹部差点一命呜呼。

在2018年,这种主角类型已经不流行了,还很有可能被扣上“圣母病”(又称傻白甜、白莲花等)的帽子予以抨击。不畏暴力、打破传统道德观念、快刀斩乱麻的角色往往受到追捧。

传统故事中,拥有圣母特质的角色大多不承担推动剧情的主要任务,而是促使其他角色展开行动(很多时候意味给主角带来麻烦),或者仅仅作为主角homecoming的原点,也就是心中的白月光存在。在一段时间内,这种集温柔、单纯、善良为一体的角色被予以肯定。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类塑造角色、尤其女性角色的方式被反抗和摈弃。根据上文提到的访谈,吉田秋生最终将英二设计成男性,一部分是出于对这种类型女性角色的反感。

表面上的“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也许是“圣母”不受欢迎的因素之一。另外的因素,也许可归于“黑深残“世界观一度受到追捧。因为对感官刺激或者与众不同的追求,“温柔是没有用的” “力量至上”“人性本恶”等观点更加吸引眼球。这类作品不乏深刻之作,但也存在大量明明逻辑断裂、却自认为在描绘深刻现实的产物。其中,“圣母”角色往往因为弱势变得悲惨或者令人排斥。

即便如此,尽管存在少量批评之声,一度将自己定位为“Ash的包袱”的英二在2018年的《BF》粉丝中,依然拥有较高的人气。这是为何?绝不仅仅因为“性别男”而已。

一是,吉田秋生在世界观和角色的塑造上参考了套路,但没有按照套路进行。比如英二虽然武力值低,但行动力强而且不缺乏勇气;平时看上去很乖巧,但捣乱一定会捣个大的;行为上非常贤惠但嘴上绝不停止吐槽……TV动画中的萌系人设恐怕也是加分项。

除此之外,相对于其他人而言,英二是《BF》故事线中,难得的有成长脉络的角色。但这种成长和热血少年漫画中的打怪升级比起来,并不主要体现在武力值上。

刚开始,英二表现得完全单纯懵懂。TV版英二的声优野岛健児在接受《PASH!》在2018年8月的采访[xiv]中说,他认为,两人初次见面时Ash同意让英二碰枪,是因为英二的一脸单纯让Ash相信“他不会滥用交到他手中的力量”,“这种单纯也是Ash被他吸引的原因”。但正因如此,英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以“包袱”自居。

坦白而言,直到故事中期,我都以为英二是《MONSTER》中天马医生的同类角色,“不开枪”就是他们存在的意义和基石。但后来我发现自己错了。《BF》毕竟是描绘少年情谊的作品,某种程度上的“仗义”是必须的。但英二拿起枪(练习和被硬塞不算)的时机一定经过了吉田秋生的仔细设定。在令Shorter丧命的那一场“战争”中,英二希望Ash给他一把枪,让他“自己保护自己”,但Ash没有答应。Ash被谎称死亡后,英二在与李月龙的对峙中举枪但没有开枪,但他非常清楚地说“我不是Ash的包袱”。最后,在晚宴上营救Ash的时候,他终于一展努力练过但依然稀烂的枪法,这次不是为了保护自己,而是为了保护Ash。

↑被动画删掉的射击练习过程

这种对自己定位的认知变化,意味着英二越来越了解Ash,越来越知道他真正需要什么。在这个过程中,他不再是那个在枪战现场吓得瑟瑟发抖的普通男孩。

但,英二真正的勇敢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能开枪或者直面枪口的勇敢。在漫画的最后,吉田秋生为英二设计的那封信堪称完美。“尽管你比我聪明,强壮,高大,我还是总想要保护你……保护你什么呢?从你自己的未来中保护你。因为你的命运就像洪水一样要将你卷走。”敢于承担对方的痛苦,甚至努力扭转对方的命运,相当于要承担一个人的灵魂过去和未来的所有负重,这就是英二的勇气所在。

不过,英二作为一个“普通”角色,变得特殊的原因更多在于对Ash的塑造。实际上,《BF》的背景设定相当“黑深残”,只是吉田秋生没有把重点放在对这种黑深残的描述上,很多刺激性的内容都被弱化处理了。主要角色们拒绝顺应他们身处的一套规则,而是试图纠正它。其中,Ash被设定成能力过人但没有野心的角色。他的愿望是获得自由并过上像英二一样普通的生活,而非在那个血淋淋的世界中爬到顶。在自己和身边的人一直被狩猎的情况下,他斗争的动机其实相当被动。

在Ash与Arthur的决斗中,英二是围观人群中唯一一个没有为Ash叫好的人。因为英二非常清楚,这场胜利只会将Ash推向更深的深渊。之前两人的争吵和Ash的气急败坏,更多地是因为他被戳到了痛处。看过《光之庭》就会知道,其实Ash的每一次气急败坏,就是一次微弱的求救,而英二每次都准确地感知到了。虽然保留了“在黑深残的环境中,温柔会导致死亡”的类似设定,吉田秋生依然将这种温柔摆在幸福的中心位置。

在与藤本的访谈中,吉田秋生自己也概括了英二的特质。她表示,Ash就像是一棵非常坚韧、壮实的大树,当风暴来临的时候,他会选择直面。但英二更像柳树,也像草一样柔软。风暴结束时,大树也许会被吹断,而柳树会生存下来。在他们两人中,也许英二是更坚强甚至更勇敢的那一个。[xv]可以说,《BF》中的英二既圣母又强大,但这两个词的含义都已经被故事改变和重释了。

3.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及以后的经典源泉

3.1 引用与重构

吉田秋生在许多场合都表达过自己对美国电影的喜爱,但似乎没有特别提到过美国文学对她的影响。不过,《BF》中出现了数个,直接参与主线情节的文学引用。分别是塞林格的《逮香蕉鱼的最佳日子》,海明威的《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和《岛在湾流中》。

《逮香蕉鱼的最佳日子》讲述在战争中受到精神创伤的主人公崩溃的过程。香蕉鱼的故事,反映了主人公不稳定的精神状态和死亡倾向。而《BF》中对名叫“香蕉鱼”的药品的设定,恰好是精神控制,并且被偷偷用在越战/伊战的普通士兵身上进行实验。《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开篇那只冻死的豹子,被Ash用来自喻,认为自己也像那样漫无目的地爬往高处,一不小心就再也回不来了。《岛在湾流中》则暗喻Blanca的前特工身份、婚姻悲剧和“人的孤独”,这本书甚至成为了他和Ash之间的暗语。

到了2018年的TV版中,制作组索性将全24话的标题全都设为美国小说篇目,囊括了塞林格、海明威、菲茨杰拉德夫妇、福克纳等的名篇。绝大多数引用与小说原作的内容没有很紧密的联系,只是在标题上呼应该集的情节,如第二话《在异乡》主要讲述英二闯入陌生世界,第七话《阔少爷》引出李月龙的出场,第十七话《杀手》引出Blanca。

这种呼应在有些时刻体现出相当的精妙。第十话,在Dino宅邸中大战一场后,Ash驾着红色跑车向曼哈顿疾驰,片尾浮现的《重返巴比伦》(原作是一篇浪子回头的故事)在此时获得了新的隐喻,尽显纽约的罪恶与浮华。这种对经典作品的重构,构成了《BF》制作组试图和漫画原作一样追求艺术性的一部分。

Tumblr上有网友对每一个标题对应的篇目和动画内容都做了详细的分析。我把链接附在下面,有兴趣可以看一下。[xvi]仔细看的话,它们内容上的确都有某种程度的呼应。但我更倾向于理解为所有以悲剧为核心的艺术作品都离不开那些元素:幻想破灭、精神折磨、紧张的亲子关系等。

3.2 彷徨与死欲

《BF》是一部充斥着崩溃和死亡的作品,而被引用的这些作家恰恰也是如此。

从标题使用的数量来看,TV制作组显然十分钟爱菲茨杰拉德。24话中,足有11话使用了他的作品,另有1话是泽尔达的作品,加起来占了整整一半。这位作家不厌其烦地描写纽约上流社会的年轻人如何纸醉金迷,而这份华丽的外壳又是如何轻易地破碎。在《我遗失的城市》中(被用作第六话标题),他详细地叙写了纽约生活中名望与财富的虚无。他的作品常常被推举为美国梦破碎的典型。这种破碎甚至一直延续到了越战后,在电影《午夜牛郎》中还在被讨论。

不知制作组对菲茨杰拉德的大量援引是否是从Dino许诺给Ash的荣华富贵中得到启发。虽然都是手沾鲜血的角色,比起街头少年们,《BF》中对权势者的刻画更为负面。除了受到长期侵犯之外,Ash对Dino的反感包含了对这种以肮脏为里布的“上流社会“的排斥,而这个社会一开始践踏他,转头却想强行将他融入其中。因此Ash怒斥“一切都是假的”,“拒绝扮演舞台上被设计好的角色”。在这个前提下,作品对核心反派Dino的设计十分耐人寻味。比起一味地追逐、消灭,收Ash为养子的举动反而是更大的羞辱。他强烈的占有欲有时会导向出乎意料的行动。相比之下,其他几位反派虽然各有特色,但在战略上就不如Dino有趣了。

海明威是另一位在《BF》的文化坐标中十分重要的经典作家。《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这篇带有自传性质的短篇小说,集中了他在欧洲的战争创伤、对自由非洲大地的渴望、对写作的怀疑和对死亡的幻想。整部小说描述的都是主人公濒死之际的幻觉,直到最后抵达乞力马扎罗山纯白的峰顶。

海明威的作品中对死亡不厌其烦的叙写早已引起研究者的重视。学者认为,他笔下的主人公的生存方式就是与死亡作斗争,然后在死亡的瞬间获得圆满。死亡赋予了生命意义,让生命脱离了庸常和腐朽。[xvii]虽然在吉田秋生的访谈中,没有证据说明后期重要角色的死亡直接指向海明威的影响,但从对《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的引用开始,伴随着Ash一次又一次死里逃生,《BF》确实滑入了相当浓厚的死亡气氛之中。

海明威的另一部著作,《永别了,武器》,虽然没有作为标题出现,但被动画明确放进了Blanca的行李箱中,用来呼应他离开李月龙,转而和Ash一同行动的行为。

Ash和李月龙被作为一体两面的“向死而生”的形象着重刻画。虽然都是智商超乎常人、拥有悲惨童年的少年,到了漫画后期,两人的道路分歧最终借Blanca之口被归纳为“爱并毁灭”和“恨并胜利”。这堪比美国总统大选一般糟糕和充满戏剧化刻意的二选一,让人完全看不到和平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对Ash来说,如果刚开始的死亡念头意味着从黑暗世界的逃离,随着他与英二的关系更加紧密,死亡则成为换取幸福的代价。从与李月龙/Dino围绕Banana Fish的资料进行对峙开始,到英二重伤,Ash屡次做出用生命换取英二的安全、甚至想要代替英二去死的行为。此时Banana Fish事件的主要推动者已经变成Max和Jessica一行人;如何将英二推出这个世界成为了依旧迷惘、依旧在争斗中无法抽身的Ash为自己的生命估算的唯一价值,不断地祈求死亡让Ash重拾对自己人生的掌控。结局时发生的事情下文另作讨论。

↑小心许愿

李月龙的向死之心源于在家族中受欺凌的地位和无人关爱的孤独。于是,整个人生都建立在仇恨上的他,成为反派的理由,不过是想要一种曲折的死法——让Ash品尝和自己一样的痛苦,然后与对方以死相搏。在某期杂志的特辑中,吉田秋生坦白说自己讨厌这个角色,只是因为剧情需要创造的。在设定上,他是Ash的镜像,而英二就是被夹在中间的镜子。[xviii]

公平地说,不知是不是因为作者不喜欢,李月龙在后期的塑造有流于随意的嫌疑。虽然名义上是与Ash势均力敌的高智商对手,他所使用的手段却令人吃惊地单一,还不如看起来总在被耍的Dino花样多,家族资源的作用也没有体现出来。这个问题在本身就赶节奏的TV版中尤其严重:除了不断地以亲友要挟逼人背叛和袭击英二之外,几乎看不到他的其他行动。辛舒霖和Blanca虽然都给予他某种程度的关心,但作用显然没有英二之于Ash那么大。李月龙这一连亲妈(作者)都不投注关爱的角色,可能是《BF》中最惨的一个。但他至少在《BF》结束的时候还活着,尽管依然是不幸福地活着。之后就不一定了。

动画第24话标题是《麦田里的守望者》,以塞林格开始,以塞林格结束。这本书曾出现在吉田秋生画集《Angel Eyes》中,所以引用也不算无迹可寻。Ash和霍尔顿有相似之处,比如愤世嫉俗,充满愤怒;比如想在一片混乱、令人痛恨的世界中充当保护者;比如在堕落的同时嘶喊着祈求救赎。霍尔顿想要守望的是“孩子们”,唯一让他感到爱意的是自己的妹妹;而Ash守望的是英二。

再深究一下,塞林格这部作品的另外一个关键词是“彷徨”。 就像霍尔顿的叛逆漫无目的一样,《BF》中的两位主角,于眼前危机的斗争之外,并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英二到美国,是因为运动员生涯受到了挫败,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伊部觉得美国的自由氛围可以让他变得开朗起来。Ash虽然渴望“过上普通生活”,但他并没有认真地朝这个方向努力过。在主线剧情之中,Ash大部分时间都在被迫应付反派和复仇,无暇思考其他问题;但主线剧情结束、主要反派退场、英二也准备好脱离他的世界之时,Blanca问Ash接下来想做什么,他的回答仍然是:“继续当个街头混混。”

Ash这种让愿望仅停留于愿望的行为,是一种宿命论式的悲观。虽然剧情对他14岁时发生的事一笔带过,但多半最早从那时起,Ash就接受了黑与白的两个世界不可能和平共处的事实。哪怕强大如他,也只能在这个世界内部对抗他的敌人,一旦试图逾越这条界限,必会招来横祸。第一次试图逾越,他喜欢的女孩死了;第二次认真考虑去日本,英二重伤;第三次拿着机票跑出图书馆的时候,他迎来的是自己的死亡。华丽的虚像被打破,但宿命之墙屹立不倒;曼哈顿永不遗失,也永远是他的囚笼。

3.3 死神之姿

情节进展到后期,动画用作标题的作品名称也更加不祥:《我弥留之际》(福克纳)《丧钟为谁而鸣》(海明威)接连出现,奏响大规模死亡剧情的前奏。

在与藤本由香里的访谈中,吉田秋生说Ash的死亡是一开始就定好的。虽然有一些因素让她曾有过一些犹豫——比如过于早逝似乎有点悲惨,以及Ash的原型、演员River Phoenix在连载即将结束时突然去世让事情变得太过巧合。但是她认为,Ash毕竟是靠杀人生存的罪犯,所以很难对他的结局作出什么别的处理。另外,她又提到了1969年的电影《午夜牛郎》,其中的死亡场景对她产生过深刻影响。[xix]

【以下段落含电影剧透】

在《午夜牛郎》中,底层男子Ratso(Dustin Hoffman)和Joe(Jon Voight)在纽约相依为命,两人一直计划去迈阿密享受生活,无奈根本挣不到钱。最后,一向正直的Joe抢劫了一个客人,带着患病濒死的Ratso踏上去迈阿密的大巴车,而Ratso则在大巴到达迈阿密的时候无声死去。Joe发现Ratso死后,大巴司机过来短暂地察看情况,安抚乘客并继续行驶,而Joe——此前一直排斥同性的身体接触——茫然无措地搂住了Ratso。

↑电影《午夜牛郎》

也许,这个死亡场景之所以如此令人印象深刻,是因为它的性质模糊不清。没有人能轻易地判断这样的死亡是否悲惨。迈阿密之于Ratso,如同英二的出生地之于Ash,是凭借现有的条件不可能到达的理想乡;因为死亡,Ratso终于获得了Joe一直不肯给予的一种关爱;因为死亡,Ash使得英二对自己永远无法忘怀……更重要的是,在那一段致命的、充满希望的飞奔中,正如英二说的那样,Ash没有变成那只不知为何在乞力马扎罗山顶冻死的豹子、漫无目的地困囿而死,而是作为自由的人死去。

虽然吉田秋生在采访中表示,自己在画结尾的时候脑中想的是《明日之丈》。但《午夜牛郎》和《BF》的主角死亡场景,也同样悄无声息地发生在公共场合。但如果《午夜牛郎》中的死亡表达的是一种与世界的割裂,那么《BF》中的图书馆则更类似于理想中的死地——因为那是Ash最喜欢的地方。远离所有残暴现实,在那里,他就是人群中一个聪明的普通少年。路过的图书管理员说,“也许他在做美梦”。整个故事似乎就这样在梦境中结束。说不定,吉田秋生在处理结局的时候,确实从各个方面都想往“幸福”的方向引导。

当然,《BF》作为一部独立的作品,它的源泉不一定完全来自一部电影或几部小说。它们对作品的影响一定是综合的。这种难以言喻、悲喜杂糅的死神之姿,构成了《BF》终章独特的死亡美学。

( 最后请容许我偏题再提一下《MONSTER》……我在看到《BF》结局的时候与《MONSTER》产生了非常神奇的联想,因为两部作品中所向披靡无人能敌的主角都是(差点)被平时实力悬殊的路人角色谋杀的,而且路人们下手谋杀的动机都是(以为)自己的亲属受到威胁。可能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突出主角性情变化之大同时强调爱的力量的表现手法吧……)

4. 站在(不存在)的边界上

《BF》当然不是一部完美的作品,但它一定是一个极具感染力的故事。哪怕原作套着“就算全世界与你为敌,我也依然在你身边”的俗套外壳,哪怕TV动画后期的节奏越来越赶,《BF》的故事线终究是颠覆了强者与弱者、束缚与自由、爱与友谊等等的二分塑造,让主人公的命运之线更加错综而紧密地交织在一起。《BF》的丰富性让它无法被标签化,也不该被标签化。

至于少女漫画这个大类,它究竟应该囊括怎样的作品?这里可以借用三浦紫苑在一篇论文中的主张:“少女漫画没有边界,它从来不曾有边界!”[xx]虽然这句话针对的是清水玲子《最高机密》令她不满的宣传语,但它同样适用于《BF》(还记得美国的Pulp把它分到青年漫画了吗)。某种程度上,在读者这边,少女漫画/少年漫画/青年漫画,本质上可以归为阅读习惯问题——他们在作品中期待着什么?是更多的情感,是“友情、努力、胜利”,还是对现实的描摹?他们更习惯在作品中看到什么?是鲜花与粉红泡泡的背景,充满炸裂速度线的分镜,还是独特画风带来的艺术张力?

抑或是“看到一个复杂的角色”“看到一个好故事”“看到人类的样子”……?

在一切都疯狂变化着的2018年,在日本动画界“文艺复兴”之风甚嚣尘上的2018年,许多旧日名作再次进入人们的视线。它们是否有机会打破(也许本不该存在的)边界,而站在这些边界上的读者和观众们,又该期待什么呢?

R

2018-12


[i] fujisima_sumire from reddit,https://www.reddit.com/r/BananaFish/comments/9ihku4/what_do_you_think_of_these_asheiji_official_art/

[ii] https://rainfall.dreamwidth.org/109564.html

[iii] https://cn.nytimes.com/culture/20151028/t28tmag-seventies-t/zh-hant/dual/

[iv] https://www.animenewsnetwork.com/house-of-1000-manga/2013-09-19

[v] http://brickme.tumblr.com/post/172499446383/fujimoto-is-eiji-a-virgin-yoshida-eiji-is

[vi] http://pekorosu.tumblr.com/post/176722776223

[vii] http://brickme.tumblr.com/post/176763905393/major-misconceptions-about-banana-fish-debunked-by

[viii] https://feministfujoshi.wordpress.com/2018/01/03/things-we-forever-pursue-excerpt-from-comic-natalie-on-akimi-yoshida/

[ix] https://rainfall.dreamwidth.org/109564.html

[x] https://www.animenewsnetwork.com/house-of-1000-manga/2013-09-19

[xi] https://shaenon.livejournal.com/25049.html#cutid1

[xii] https://walangmaehustisya.wordpress.com/2018/07/03/english-translation-banana-fish-anime-producer-kyoko-uryu-fujitv-muscat-interview/

[xiii] http://www.anitama.cn/article/af04c2b5d026d6ee

[xiv] https://walangmaehustisya.wordpress.com/2018/07/22/english-translation-kenji-nojima-pash-interview/#more-247 原文 http://www.pashplus.jp/anime/93733/

[xv] http://pekorosu.tumblr.com/post/176722776223

[xvi] https://ash-callenreese.tumblr.com/novels

[xvii] file:///Users/r/Desktop/Hemingway's%20Vision%20of%20Life%20and%20Death%20Struggles.pdf

[xviii] http://pekorosu.tumblr.com/post/180106525298

[xix] http://brickme.tumblr.com/post/176763905393/major-misconceptions-about-banana-fish-debunked-by

[xx] http://brickme.tumblr.com/post/150997487073/in-an-essay-novelist-miura-shion-expressed-her

Copyright © 2024-2025 安琪影院 www.539m.com